写在后疫情时代🦠的第一个世界读书日 2021.4.23 Hans
至从15世纪诞生摄像技术开始,时光机就已经制造出来。图像捕捉和声音记录的技术一旦出现,其对于构建世界的能力,就开始指数级的增长了。 就像几千年前的书写,一旦出现,文明就有了基石一样。 这个过程有异常复杂,也特别深刻。
在技术和需求两个循环🔁作用力下,自发形成了繁荣:
电子游戏这几十年多凶猛,不止是游戏本身,而是全面的技术体系(显卡、声卡、CPU等芯片的代表的硬件,以及计算图形技术、大数据和海量神经网络的模型等软件)的指数级增长。
有人说,你这不就是「摩尔定律」吗?其实不然。你看,文字层面的技术创新,一直停留在「键盘时代」或者,具体点,看看 Sony的Walkman等伟大电子产品如何衰落的。

你的理解没错, 没有Sony的Walkman就没有iPod,更没有iPhone和今天移动设备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大爆发。
技术本身具有「累进式」的复利效应,而且依赖需求和交换来催化其自我繁殖。
虚拟世界建构技术(比如 虚幻引擎)和计算图形技术慢慢发展了几十年,也顶不过一个Facebook (无数照片被打上标签,被用来训练AI)所引爆的「图形计算」意义,所以不是技术单方面指数,而是交换和需求带来的正反馈指数。
哈耶克称呼那个叫「自发性秩序」,考夫曼称之为「自组织」,Matt Ridley称为「红色皇后」。
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涌入虚空?
试着分为三个层次:
- 复杂性的「模拟」成本,持续降低。
-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商人。
- 虚拟世界令人沉迷,真实世界令人困惑😦。
第一点,虚拟有成本,计算需谨慎
技术一开始是挺弱的,看看迪士尼开创时期的动画片? 小鹿斑比和米老鼠。
迪士尼天才之处在于,用简单无比米老鼠(模拟「婴儿」的脸和微笑)唤醒观众的积极情绪。 这点由伟大的生物学家古尔德专门撰写论文讲述过。但是, 对于非天才的创作者, 只能靠模仿真实的世界。
80年代,计算机高速发展,黑客精神把DND桌游变成了CRPG的电子游戏那一刻。游戏这个媒介就质变了。它显然不再是简陋和简单规则的代名词了。
任天堂、索尼以及微软集结了越来越多的天才创作者,把大石头推上了山,虽然这座山不如隔壁那座名为「好莱坞」大山雄伟,但奔跑速度却更快。
很多年后,iphone诞生了,碓石头的机构和公司多了几百倍,更可怕的是,在山上生活的「玩家」们暴涨了几万倍。很快,娱乐界名为电子游戏的山就高过了隔壁——好莱坞。
好莱坞本来仇恨的对手,Netflix等流媒体却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红色皇后,在远处轻轻笑着——
第二点,虚拟的真实更好玩,更易于「掌控」
市场从来没有偏见。
喜欢电子乐,是必然的?文化的崛起和洪流渗透到审美的方方面面。摇滚,早就死在了66号路上。
在盗梦空间的多维度宇宙里,没什么迷茫垮掉的一代,最多说他们是「宽松世代」。(日本年轻人不是不想努力,也看看金融危机、海啸以及核辐射如何震撼他们的)
我们曾经疯狂热爱的异域旅行,在后疫情时代得到很大的反思。为什么在在网飞和刺客信条的奥德赛、维京时代认真体验希腊和英格兰?
旅行虽然有多感官的刺激,但因为缺乏叙事和结构,难道不更加空洞吗?打游戏的年轻人都明白,次元里面充满意义和成就。就像任天堂自己很认真的说,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Sony,而是度假本身。
最后一点,世界的真实感来自复杂性
当我们在新冠全球化疫情呆在家里时,任天堂、网飞、Roblox们爆炸了。当然所有科技巨头的估值都炸裂了。B站,字节和腾讯们最想围剿的对象……每个虚拟世界都拥有自己的复杂性。
看看B站这个中国的最大的虚拟世界字节和腾讯们都想围剿它……
核心的原因之一,虚拟世界有个特性和经济体一样,它是自组织的。
真实世界越难理解,虚拟世界就越吸引人。到底这个助推过程由谁引发的革命,以下的选项,你选几个?
技术和工具
媒介的创新
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竞争
科学对艺术的冲击(想想科技公司如何灭掉艺术家)
长尾左边的创作大人物
长尾右边无穷尽的创作者
创作之间的持续连接和交换
货币金融和去中心化的持续创新(例如,Airbnb和Uber的共享经济改变资产)
以上全部,都是「拉动力」
虽然上面所有外在的拉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真相是,年轻人拼命成为创作者,构建是虚拟时空的一砖一瓦。没人指挥,但有人喝彩。内在「推力」被技术不断赋能,形成强有力的创作力。
正如霍金说的,
我们不过是猴子中较为先进的一种,生活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小星球上。 ——斯蒂芬·威廉·霍金

霍金在说的不仅是客观事实, 也部分解释了人们面对宏大的复杂时的心理,向内(向更简单的地球)寻求去寻求意义。
也正是我的核心逻辑:对表面上混乱无序、复杂到变态的现实感到无力和困惑😪的年轻人们, 在后疫情时代,外在拉力和内心的推力一起将年轻人推向了虚空。
今天,这个词被称为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