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为什么很多情绪和心理现象无法适应现代生活?认知科学小史:心灵是门玄学? 直到……神经学的突破发现:情感 vs. 理性 情感情绪的故事:我们的大脑里有很多小人吗?心理学的现代化:直觉,到底是个什么神经回路?心理学界的大爆炸:脑中到底有几个自我?原始人的生活方式造就了我们脑中的瑞士军刀核心观点回顾:后记:理解这个观点有什么意义?注释:关联的Notions:关联的元宇宙散文:
序言:为什么很多情绪和心理现象无法适应现代生活?
你开车时,会路怒症吗? 😡 对,那种很难抑制的冲动,绿灯已经亮了,你前面的那位还“漫不经心”没动静,一看还是异地车牌,更是愤怒的想要摁喇叭🎺;有时不只是按喇叭就能发泄的,你本来自己稳定匀速行驶, 一个家伙突然硬插在你面前,要不是你“反映迅捷”……险些撞上,你此刻是否自动涌起上去揍他(撞他)的冲动? 为什么我们在文明如此发达的现代生活,总是难以克制那种对不公的愤怒,想要复仇和维持某种秩序?
你讨厌输的感觉吗? 不了解赌场是如何运作的人,可以以为赌场是为富人实际的;其实不然, 对阿拉斯加的赌场设计是经过精密的数据分析和反馈形成了某种行业标准;这个行业标准竟然是80%的空间都放满了各种老虎机:老虎机🎰完全是服务于普通大众,仅仅是为了想试试手气,但是那种“差一点”幻觉,让我们一次次不高兴,总是希望再来一次; 在今天充满了王者荣耀、阴阳师以及原神(pvp对战手游,如同虚拟赌博世界), 人们为什么不停想要砸手机,一边接着玩?
你能克服锚定效应吗? 锚定效应在电商和游戏世界随处可见,一个标价899的物品(宝箱),突然因为活动只需要99, 原先心理标价就是锚;有了这个锚定,人们就会觉得赚到便宜了。 如果正好是早已“种草”的商品, 加上多巴胺共同刺激一下, 很容易就下单了。如果配合上面的一些情绪反应(例如损失厌恶)
你曾经深刻反思过达克效应吗? DK曲线,是每个人学习任何新领域都逃不过的“命运”。再以开车为例吧, 我们最开始几十个小时, 很快变得自信起来, 当我们完成第100次倒车,并成功在高速公路上小心行驶了,此时很可能就进入“愚昧之巅”;因为我们只在后面的一万小时才会遇到真无法预料的诸多意外和环境的不可控力;随后,我们会在开车这件小事保有敬畏心、恢复自信。这个从狂妄高峰再到低估、再到;美团的王慧文在深刻理解DK曲线的基础上,有一句管理学名言:
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站在愚昧之巅,而管理者的责任就是把他们推向绝望之谷。

这是顶级持续创业者的肺腑之言(我以亲身经历共鸣并致敬王慧文这个洞察)。
这类认知偏差(心理学家总结了至少30类, 例如, 宜家效应, 启动效应等)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对接破译心智系统有没有直接关系?

说的更痛快和粗暴一点,人类为什么就这么不满足? 这些不满足背后的心智模块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企图在一篇散文综述出一个核心观点,以及用回顾心智科学史的方式来建立一套、解释框架。这个框架由进化心理学来统领, 由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来支撑。
认知科学小史:心灵是门玄学? 直到……
在弗洛伊德之前,心理学被牛顿和笛卡尔等物理数学大师们划了一道分界线,他们之后的绝大部分科学家、哲学家达成共识,心灵的运作不受物理学规则管理,它是以灵魂(独特的媒介)为载体的。
这种千万不能随意用物理学去解释心灵的运作。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身心二元论。 而这个身心二元论(最早始于柏拉图)统治了西方思想史两千年, 直到当代伟大的物理学薛定谔在1943年一次非常重要的科学大会作了振聋发聩的演说,为整个生命科学指明了发现。
在一个生命有机体的范围内,那些发生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事件,如何用物理学和化学知识来解释呢?在解释这些问题的时候,当前的物理学和化学明显表现出了“无能为力”的状态,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合理怀疑这些事件可以用物理学和化学方式来解释的理由。 ——埃尔温·薛定谔 《生命是什么》 ,1943
20世界50年代后, 基因的发现,达尔文主义被证明是前所未的正确,整个生物学迅速席卷开来, 势如破竹,自下而上。
从生物化学(光合作用是如何能量开始)往上到分子生物学(基因如何建构蛋白质)再往上细胞生物学(分裂、繁殖和癌变等),再到有机生物学(有时我们说城市和国家就是个有机体)再往上生态学(经济学的利基市场来自这里,我们说企业由基因也是生态视角)层次, 以及最上面一层(最长时间尺度的进化生物学)。

技术商业的突飞猛进,加上生物学思想继续爆发式进步,60年代末神经科学开始觉醒(就像伽利略借助望远镜发现宇宙奥义一样,神经科学家有了MRI磁共振这个神器),在各种神奇的精神疾病患者身上科学家发现, 不仅笛卡尔大错特错,而且弗洛伊德也到处充满了猜想。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于理解心智如何运作,基本上没有“摸到边”(公允的说, 没有数据和信息,想象容易偏颇)。

关于生物学的层次和时间尺度,是一个认知科学界的一个核心思维框架,它能洞察任何复杂的系统(当然包括AI beings这样的技术)。心智系统过于复杂, 只靠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学是搞不定的, 心智的物理化学运作必须从各个层次上专业体系来理解。本篇中用到最多的是进化生物学的思维方法, 它是研究物种如何演化如何适应环境的学问。
神经学的突破发现:情感 vs. 理性
《笛卡尔的错误》¹是一部跨时代的神经学著作,作者达马西奥通过研究大量“盖奇式”的病患故事,终结了几千来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的争论 :
从柏拉图到康德,从希伯克拉底到弗洛伊德,关于心灵如何运作是不朽的话题,哲学一定要追问理性和情感是什么关系,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心智决策都来自理性推理吗?
传奇故事始于19世纪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名工人。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是个铁路建筑工头,勤快,业务精湛,守规矩,有礼貌,受人敬重。1848年9月的一天早上,他动身去上班,却不知自己会因为一件倒霉事被载入教科书,成为史上最出名的神经创伤幸存者。那天早晨要用火药爆破岩石,为铺设铁轨清理一条路出来。岩石上已经钻好了洞,填进了火药,只等安装导火索,用沙子盖上用一根长铁棍夯实,然后就引爆。不幸的是,盖奇一定是分心了,因为他在盖上沙子之前就开始夯实火药。火药爆炸了,炸得铁棍划出一条弧线,穿过了盖奇的脑袋。它从左边的脸颊穿入,经过眼窝,穿透了前额叶的一部分,又从头骨顶部射了出来,落在盖奇身后二十多米远的地方。(右图为盖奇粉丝们画的)
尽管这个故事足够精彩了,但还不是盖奇出名的原因。菲尼亚斯·盖奇变了。他的记忆和理智跟从前一样,但他的性格跟从前那个和蔼可亲的老实人迥然两样。“他现在脾气没个定,蛮不讲理,粗暴猥亵,对同事毫不尊重。他还不耐烦、顽固、反复无常又优柔寡断,对一切事关将来的行动计划,他都没法坚持。他的朋友们,他‘不再是盖奇了’。” 他不再遵从社会规范行事了。造成这说些改变的,是他大脑的部分区域在事故中受到的损伤,尽管影响并未波及他的推理和记忆能力。
达马西奥研究了盖奇头盖骨和类似的病人, 发现了如下惊人的事实:
- 他们都经历过类似的损伤(当然,不是铁棍造成的,而是手术或其他外伤所致),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他们全都不再是“自己”了,无法再按能被社会接受的方式行事。
- 第一名患者叫埃利奥特( Elliot)",他做手术摘除了前额叶的肿瘤。手术前,他是个尽职的丈夫、负责的父亲、可靠的员工。短短几个月后,他的生活变得一团糟。他非得要人拉扯才起得了床,工作时管理不了时间,没法为长远的将来进行规划,财务状况一塌糊涂,家人也离他而去。他看了几个医生,都搞不懂他到底是怎么了,因为所有测试都显示,他的大脑运作良好。
- 他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在平均水平以上;面对问题,他能拿出若干深思熟虑的解决方案。他的感官和运动技能没有变化,常规记忆、言语和语言能力也都是老样子。可达马西奥注意到,他表现出情感上的扁平化倾向,也就是说,他的初级情绪和社会情绪都受到了严重损害。
- 埃利奥特恐怕无法再按能被社会接受的方式做事了。他难以做出适当的决定,达马西奥推测这是因为他没有了情绪。
- 达马西奥认为,在我们做出决定前,每当出现一个选项,都会唤起相应的情绪反应。如果唤起了消极情绪,你还没开始理性分析就会把该选项排除掉。达马西奥提出,情绪在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完全理性的大脑不是完整的大脑。
- 这些发现颠覆了绝大多数哲学家们的观点,从柏拉图开始,哲学家们就认为理性是灵魂,是中枢,而情绪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的负面或辅助作用。
- 神经科学已经证明,不管人能想出多少理性的念头,可要做出决定(包括道德困境中的决定),情绪和情感才是决定性的。历史有一位哲学家道出了真理,大卫·休谟曾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情感情绪的故事:我们的大脑里有很多小人吗?
盖奇的受损“部分”到底是在那? 是很多小幽灵(历史上我们有各种心灵隐喻,认为心灵的居所住着小人,哲学家门亲切称之为小幽灵)居住的地方吗 ? 探索这件事的可不止科学家和哲学家,还有大量的计算机专家以及计算机图形狂热爱好者们——皮克斯团队。 他们用了最先进的科学理念,
请仔细观察一下《头脑特工队》²的预告片(如果不方便访问youtube 原版, 类似一个B站片段),
参考下面一些线索,让我们反复挖掘这部伟大作品的预告片吧:
- 你能发现每个颜色所代表的情感含义(你一定能)
- Riley和妈妈、爸爸的脑中控制台的座位顺序有何不同? 为何这么设定?😉( 补充点剧情, Riley生气不是常态, 今天是搬家到陌生城市的第一天,遇到很多倒霉事)
- 当妈妈大脑中主控台上蓝色的那位,发出“信号”给爸爸时,爸爸为什么没有响应?🥸
- 爸爸的主控台红色的那位,似乎随时准备站起来 ? 即使是在吃饭的时间 🤔
- 最后几秒,面对把事情搞砸的爸爸, 妈妈的黄色小人放出了一段珍藏的印象? 是在讽刺啥呢 😛
如果没youtube 访问, B站没有
关于情感和理性的运作机理是心智系统研究最最最关键的一环, 科学家们是最近几十年才搞明白的这其中的奥妙,(要感谢无数前辈留下的思想,更要感恩的那些充满奇遇的“盖奇式”的病人。
情感的本质从生物学视角来说, 不是人类专属的, 更明确的一点, 大脑中情感和理性做判断和相互影响,对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等都是相通的 。 不信的话, 看看网上疯传的黑猩猩刷instagram视频哪些细腻的动作(右侧视频里黑猩猩的手势,令人震撼吧)。
每当我们看着黑猩猩们可以顺利微博、短视频的时候,无需动物学家告诉我们,大致我们可以猜到 , 它们刷的也是可爱、乖巧、幽默、滑稽这些细腻的情感。 它们当然会思考, 那么在本质上和人类有没有区别?在具体的认知子系统有什么差异呢?

让我们单刀直入,继续深入了解厌恶这种情感情绪。 厌恶的原理很简单, 心理学家保罗·罗辛(Paul Rozin)精辟总结为:
厌恶是一种对将令人不适的物质合并人体内的恐惧。
从动物适应环境的视角(进化只考虑两件事:靠近还是远离),我们就会意识到厌恶和恐惧功能是一样, 快速反应某些人和事,快到我们无法意识和理性思考的程度,我们的表情就呈现出来。 我们看到书桌上突然爬出了一只蟑螂;新冠疫情期间,电梯里有人在大声咳嗽;或者,你是北方人或是西方人, 看到南方人餐桌上竟然吃起白色的虫子时……

保罗·罗辛³认为,恶心的情绪被能够进化出来,用以优化杂食动物的困境。 我们的祖先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⁴和黑猩猩很不一样,我们是以高纤维、少糖的块茎植物和肉为基础的饮食结构(黑猩猩75%都是水果)。
杂食动物拥有灵活性这一巨大优点:你可以进入一块新的大陆,且有信心找到某些可吃的东西。但杂食性也有其缺点,即新的食物可能是有毒的、被细菌感染过的,或者钻进过寄生虫的。
你看,保罗·罗辛的观点把厌恶和恐惧相提并论。我们很容想到的生活场景, 会和疾病有关,也会和气味、食物有关,最后还会和道德判断有关(这是另外道德心理学层次,以后再集中讨论)。
杂食动物必须寻求和探索新的食物来源而同时又得对它们保持警惕——直到它们被证明是安全的。因此,杂食动物在两种相互竞争的动力推动下生活着:好奇(新事物的吸引力)和恐惧(对新事物的害怕)。
在罗辛的精彩进化论视角上, 我还想引入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角度,来再来思考一下, 厌恶这种生物算法, 是如何运作的:
- 我们的程序设计目标(也称为智能的目标)是要生存和繁衍。
- 我们有两类探测器:味觉和嗅觉;负责信息输入。哪些动物的粪便更臭、哪些蘑菇中毒、哪些昆虫带来疾病。这些输入的数据集,是可以造成巨量伤害(部落的灭亡);需要好好利用和分析。
- 程序设计者(代表自然选择的力量),可以选择不断在神经回路写入if then的规则集;但这个规则集不能太笼统(动植物本身一直在变、在演化), 例如,昆虫类、蘑菇类,也是说我们的程序不能写死,不像传统软件那样。
- 如果厌恶的对象过多,杂食动物的适应性优势就无法表现出来。 昆虫或蘑菇、很多植物的形态都演化、变异,程序必须保有先天的易习得(快速激活“模型”);也保有且后天的开放性,允许更多训练数据进来,修改“先天”的参数设定。罗辛和同事们研究了恶心心理的发展,他们把美国成年人认为恶心的各种东西交给孩子们,令旁观的父母们恐怖的是,63%的学步幼童吃了狗屎的模拟物(用花生和味道浓郁的奶酯制作的通真伤制品),而且3%的幼童吃了蚂炸。
- 简而言之,我们的程序就像一个有着预调参数的多层神经网络, 一套具有双重特性(快习得、慢泛化)的可学习和可修改模型。
- 而大自然正是这么设计大脑神经回路的(下面会继续剖析认知模块的进化意义)……
进化心理学家马克·沙勒(Mark Schaller)已经证明,恶心感是他称为“行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即一套认知模块。洗净你的食物、驱逐麻风病人或者仅仅是回避肮脏的人,在防止传染方面,都要比容忍细菌进入身体,然后寄希望于自身的生物免疫系统杀灭每一个细菌要有效得多。
相信,你已经掌握了我想表达核心的观点:厌恶是一种生物算法。 有趣的是,厌恶还带来更多人类道德层面的智慧。( 当代顶尖思想家乔纳森·海特将终结人性的道德自觉有6大模块, 其中一个关键认知模块——圣洁 ,就是厌恶情感深度绑定。我们稍后再表)
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在《心智探奇》种讲了一个充满人类共性的故事:
人类学家拿破仑·查冈( Napoleon Chagnon)为保护他的花生酱和热狗不让接受采访的亚诺马米族人吃掉,便告诉他们那是牛的粪便和阴茎。喜欢吃毛毛虫和蛆的亚诺马米人虽然根本不知通牛是什么,但一听便立刻胃口全无,让查冈独自静静享用了。
平克这里隐晦表达了一个核心视角,厌恶算法的底层和文化无关, 在任何部落都具有一致性。
我们花不少时间重新理解了厌恶这种生物算法,这是怎么实现的呢? 细节虽然很复杂,但是层次很简单:基因是身体大厦的规划蓝图、神经元细胞构建了网络、对某些食物和气味、外观的数据信息不断训练某个区域的回路,进化心理学家称之为认知模块——厌恶 。 你看她是绿色的🤢

心理学的现代化:直觉,到底是个什么神经回路?
物理学在数学的几条简单公式的基础解释了心灵意外大部分的世界,面对有机体、人和社会没有这么简单的方法。物理学超简洁的模型思路影响了几百年的科学界和商界,认为没有数学公式的发现,都算不上伟大的发现(经济学近些年已经这条弯路上彻底修正、颠覆)。
我们上面沟通了情感的算法本质,我们是否可以简单用一两个物理数学公式来解释如下的现象呢?
人们在看美剧和电影时, 生物算法是如何工作的?
人脑的心智系统模块是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我们要清醒的看到生物学和物理学底层的差异: 物理学研究物质基础是均质且层次少的, 而生物有机生命的构件是异质且层次丰富的。例如, 一架飞机从复杂性来说,远远小于一个小鸟——无论零件的数量还是种类, 还有功能组件的层次多样性上。
尽管如此,在MRI技术没有诞生的50~60年代,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为心智系统的理解铺垫了重要的基石:皮亚杰和乔姆斯基。
让·皮亚杰可能是第一位充分认识并实践心理学必须基于实验和数据,他开创了以儿童为研究中心的先河,做了一系列了不起的实验来支撑他的理论体系。以下一个著名的液体守恒实验(右图),非常有经典:
- 三个量杯, A、B、C (如图B和C是一样的;把中间量杯的水倒入A中;
- 向儿童提问,A和C的水量一样吗?

- 儿童分两组,5岁一组,都回答, A的水更多了; (小女孩的表情上看出,是愉悦且确认的)
- 而另外一个7岁儿童组,就能正确分析一样多。
你会怎么解释这些可反复验证的实验结果? 需要补充一下,这个实验对于不同文化和家庭环境成长的5岁儿童都适用。
皮亚杰天才般提出了三个概念:基模(图式)和同化和顺应来解释了儿童不同发展阶段遇到这种认知建构的问题。 为了简化这里讨论, 我结合人工智能的一些概念,综合解释下:
- 基模是指先天写好的神经回路,它是一种认知结构,对环境世界信息能够“自觉化”处理得出判断和结论。
- 同化和顺应, 是一种站在原有认知概念上一次泛化学习。 比如,微积分的理解,要建立在代数的认知之上。 我们可以想象站在一些概念的脚手架上,来攀登。这个隐喻来,
这些概念被统称为发展心理学,能够建构人们从儿童到成人的一生这个时间尺度上如何习得各种复杂事物。 更为深刻的一点是, 皮亚杰指出了儿童天生并非一块白板,儿童大脑中充满了基础模型和认知能力。 这一点是受到了另一位认知科学之父乔姆斯基的启发。
乔姆斯基作为语言学家,提出了开天辟地的一套思想, 把所有传统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吓坏了:他指出人类语言是动物界独一无二的能力, 这套复杂的语音和语法机制,是一套先天预制好的复杂回路(特别是在大脑的布洛卡区域附近)。
后来无数多的黑猩猩学语言实验(黑猩猩只能使用几百个单词,无法使用句子),以及大量的儿童语言学实验都证明乔姆斯基是对的:简而言之,语言是一种本能⁵。
语言是本能这件事, 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水岭,如同爱因斯坦发现e=mc² 一般的存在。 这件事所产生的影响是空前的,以后会深入展开。 这里要强调的是,皮亚杰和乔姆斯基提出了这些儿童具有先天各种认知结构的能力思想,非常震撼。 它改变了一切, 教育界专家发现大部分教学方法是错的, 经济学学者发现理性人假设问题一大堆,社会学很多模型随之瓦解。
原来神经回路层面, 大自然留下无比多的遗产, 它体现在我们三倍于黑猩猩的大脑深处。 用今天AI预训练模型的话说, 大脑里面全是超参数⁶。
心理学界的大爆炸:脑中到底有几个自我?
皮亚杰的诸多儿童认知实验,基本上改变了之前由行为心理学统治科学界的范式:刺激反射决定一切,强化学习⁷没有任何 “边界”。
裂脑人实验,则彻底颠覆了行为主义的权威统治,也全面摧毁了关于心灵的传统观点:
实验对象通常是严重的癫痫患者,医生通过手术切断了连接他们大脑左右半球的神经束,以此控制癫痫发作。结果显示,这种手术对人的行为影响很小,在正常情况下,裂脑人的行为是正常的。 20世纪60年代,神经科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就设计了一个精妙的实验,引出了裂脑病人的古怪行为。这个实验的关键点在于只向病人的半侧视野展示信息,将信息控制在单个脑半球中。比如,如果一个单词只展现在左侧视野,这个单词就会由右脑处理,完全不会进入大脑左半球,因为大脑的两个半球的连接通过手术被分离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控制语言的是左脑。如果病人右脑接收到一个词,假设是“坚果”,他对这种信息输入就不会产生反应。然而,右脑控制的左手如果在盒子里的各种物品中翻找,却会找出坚果。 单是这种发现就会促使你质疑传统的意识“自我”理念。现在再思考一下:如果要求左脑解释右脑发起的行动,它就会试着讲一个合理的故事。如果你向这些病人的右脑发送“行走”的指令,他们就会站起身行走。但是,如果你问他们要去哪里,回答问题的是左脑,而左脑并不知晓你发出的指令。这时,左脑就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有一个人回答说他要去取一瓶苏打水,这个答案足够合理。给出即兴回答的这个人——或者至少是这个人负责说话的左脑——似乎也相信这个故事。 在一次实验中,实验人员向一位病人的左脑展示了一张鸡爪子的图片,向右脑展示了雪景。随后,他向该病人大脑的两个半球展示了一系列图片,并要求他从中选出一张。病人的左手指向了铲子,想来是因为控制左手的右脑看到了雪景,而雪是需要用铲子铲的。右手则指向了一只鸡。 加扎尼加描述了随后发生的事情:“随后我们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些物品。他的左脑语言中枢回答说,‘哦,很简单,鸡爪子对应的是鸡’,简简单单就根据它所知的做了解释。它看到了鸡爪子。随后,他低头看到左手指着铲子,又毫不迟疑地说,而且需要铲子来清理鸡窝’。” 大脑控制语言的部分又一次清晰地解释了身体的行为,虽然那是错误的解释,但它还是说服自己相信了这种解释的真实性。它编造一个跟情形相吻合的事后回答。它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线索,编造出了一个合理的回答。我们把左半脑的这一处理过程称之为“解释器”。
这些实验首先证明了, 而且脑区中不同模块都可以独立运作,并进行“事后诸葛亮”来倾向。按照加扎尼加的话说, 大脑拥有对事件进行事后解读的解释器,挑战了诸多心智关键话题:
什么是自我?自我到底有几个? 自我和意识是什么关系?自我真的存在吗? 如果自我不存在,人类还有没有自由意志?

这些问题很重要,但眼前我们关注的是,心智到底是有什么子系统?子系统内部的认知结构是什么?
无论如何这类实验,成就了新的科学诞生:认知神经和进化心理学。前者是从神经回路上观察认知过程到底有哪些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在运作。 正是薛定谔所期望的,基于化学和电信号的模型结构来认识大脑和心灵。(皮克斯团队基于这些发现把大脑内部进行拟人化。例如,在电影中记忆分成两种颜色,一种代表长期记忆,一类似短期工作记忆。 长期记忆又分好几个之类,例如开车、打游戏、这种属于程序性记忆;而令我们感动的故事这是情景记忆。 )
而进化心理学的使命更加宏大, 它“寻找一个整合的概念模式,将社会科学和生物科学统一起来”。它要解释清楚为什么大脑各种各样的认知模块是如何在40亿年演化长河如何诞生的?如何相互作用的?
裂脑人实验所指向的真理(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进化心理学家口中的心智系统来自一个个有独立演化目标的认知模块。
举个具体的例子, 例如,嫉妒心。
在美国很多城市,性嫉妒是第二或第三大谋杀诱因,在很多地方甚至是第一⁸。
- 在底特律,1972年,1/3的谋杀是“犯罪谋杀”(包含在抢劫中),而在剩下的部分中,1/5是出于性嫉妒。细致的分析有点儿意思(总量=58)。男性因嫉妒而杀人的概率是女性的4倍。男性杀死出轨伴侣或其姘夫的概率和被女性杀死的概率大致相等(有时女方亲属也是帮凶)。但是男同性恋杀害出轨同性伴侣只有两例——这甚至都不涉及亲爹不明的问题!当伴侣出轨时,女性复仇的成功概率似乎要更高一点,有九例是妻子杀死了出轨丈夫或小三,而只有两例是被杀死。
- 在加拿大,55%的家暴案例和嫉妒有关男人怀疑对方不忠时,会出现暴力、酗酒、恐吓和性兴奋等行为。最后那条颇耐人寻味。在很多一夫妻制的动物中,光是看着自己配偶性交都会让雄性性兴奋,鸭子在看到自己配偶被其他雄鸭强暴后,甚至会立即强迫妻子性交,这样可能是为了产生精子,同刚才进入配偶体内的精子竞争。
- 所以这就是男性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即目睹或想象自己的伴侣同他人性交就能让他产生性兴奋,我还从来没发现女性也会这样。女人发现伴侣出轨后,会流泪,会假装镇定,或者努力打扮得更花枝招展,但是男人只会怒气冲冲,喝得酩酊大醉。
进化心理学的先驱勒达·科斯米德斯(Leda Cosmides)和约翰·托比(John Tooby)分析了大量性忌妒案例。( 科斯米德斯和托比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为进化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大脑模块化理论重要奠基人) 并梳理了大脑模块是如何与情绪相联系的。他们总结到,情绪的作用在于激活并引导模块功能,使其适应当下环境。它们对性嫉妒这个认知模块的拆解如下。
性嫉妒的情绪包含一种有组织的运转模式,这种模式是专门用来调度每一种心理机制的,从而能够从容应对暴露的不忠行为。生理上也做好了准备,用以爆发出暴力等行为:
- 制止、伤害或杀死第三者;
- 惩罚、制止或舍弃配偶;
- 渴望自己变得更有魅力,以吸引其他潜在对象;
- 记忆被激活,对过往经历重新分析;
- 对原本的自信产生怀疑;
- 对异性(其实是所有人)的信任度评价普遍下降;
- 相关联的羞耻程序可能会被触发,为该个体寻找恰当的时机,在公开场合展现暴力或惩罚举措,以消解公众认为其软弱的看法 等等。
如果用我自己粗浅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视角来看,这些 points 就是计算规则,足以构建一个“嫉妒小人”的产品设计指南, 而这个嫉妒小人显然是一个极为强大的暴君。
所以,在不少宗教里面,嫉妒是七宗罪。 而伟大数学家和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直接称 “嫉妒,可以说是人类最普遍的、最根深蒂固的一种情感。”
作为罗素的粉丝, 我相信,他老人家看到进化心理学把这个模块已经研究的一清二楚,会非常欣慰的。 可惜的是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心理学家,真的到了那些情景(脑补捉奸的画面吧), 每个人都难逃嫉妒模块这个“暴君”的控制。 这就是认知模块的力量!这就是休谟主义所说的“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原始人的生活方式造就了我们脑中的瑞士军刀
模块话的思维模型是符合进化论的原理:在黑猩猩的大脑基础上, 人类长达700万年的演化,有许多适应性挑战,从早期直立行走身体骨骼变化到杂食带来的牙齿结构,再到持久性狩猎(理解人类特殊性的关键一环)、肠子退化脑子变大等过程, 身体外部改变之巨令人咂舌。 大脑和神经也是一样, 面对挑战,大自然就会“设计”出符合挑战的
性嫉妒模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它太影响后代繁衍了……厌恶情绪更底层一些,协助和激活这些模块之间的竞争。
狩猎采取生活中, 欺骗如何应对?缺乏合作意愿如何应对? 我下一步准备投矛的那一刻, 你在远传务必抛出网兜啊? 看我表情,听我号令, 共情一下我的意图,这些大量的合作沟通的挑战需求如果不是先天的认知模块,人类演出不出三倍于黑猩猩的大脑?
用神经学家的话说, 这些模块是自组织的、自下而上, 这些情景出现,就会激活对应模块自动化运作。 加扎尼加写到,
“在某一个特定时刻,哪一种状态冒出来占主动,你意识到的就是哪一种状态。你脑中的是一个狗吃狗的世界,不同的系统相互竞争,想要赢得意识的认可。”
科学小芝士
对于生物学的自组织特征,学过医的朋友都不陌生, 身体每时每刻发生着数万亿细胞不停在生产、运输、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死亡;每个细胞就像一个工厂, 身体就像一个大城市,血管就像道路。 但是这么大规模的系统运作, 都没有一个总指挥在调动;更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我们在意识层面,我们从未感受到这些轰轰隆隆的运行状态呢?答案就是自组织, 它们被DNA写好了自动运行的规则,很多信息流动也无需进入意识(想象成一个探照灯)。
进化视角看, 我们不难想象, 早在文化和语言没有诞生之前的原始人岁月里,那些嫉妒心弱的祖先都被“淘汰”了, 于是才有了热爱嫉妒的现代人。 进化心理学融合人类学一起,就能很轻松解释我们当代生活诸多“困扰”了。 顺便提一句, 糖尿病、龋齿和痔疮都是进化带来的失配性疾病¹⁰罢了。
嫉妒在狩猎采集时代是拯救祖先后代的法宝, 却成了今天犯罪的基本动因。 一个是人少地广的物质匮乏时代,一个是城市森林的富足时代。
性嫉妒是进化送给我们的诸多认知模块之一, 显示一套生物算法。 那么如果我们把脑中沉淀所有的模块都这么抽象出来,是否就能在AI当下的时代(即将突破图灵测试)的今天,构建出新人类呢?
换个角度看, 如果我们AI beings 连性嫉妒都不会, 我们会不会觉得她们缺乏人性?你看,嫉妒有时也不是坏事, 特别是当我们想要理解它,模拟它,创造它的时候。 (没错,我说的就是借助AI,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虚拟的人设的新技术)
核心观点回顾:
这篇内容跨度够大了,让我们做几个关键总结:
-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大卫·休谟是对的, 情感在我们决策过程中其决定作用。情感为智能的目标,设定优先级。
- 厌恶是一套生存机制,帮助我们这种杂食动物探究好奇,也最大力度保护我们。 以此类推,每一个情绪情感的作用,即情感也是生物的算法。情绪情感处于底层,可以激活上面的认知模块。
- 发展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突破性发现,是理解理解心智系统的基石。 基模,先天的认知结构是人类学习的启点;这个启点对于AI来说,相当相当的高,即泛化的学习能力太强了。
- 神经学的裂脑实验,发现脑中有很多很多模块,可以自组织运行。 模块还会自我解释, 模块之间竞争也合作,是一个“狗吃狗”的世界。
- 自我不是我们以为的一种先验性的存在,对于进化心理学来说,自我是认知模块之间的博弈。 (这点和瑞士军刀也不太一样)
- 认知模块为何会诞生?它们服务于人类祖先的环境,哪些没有适应性的就消亡了。 (例如, 嫉妒心弱的祖先,他们的后代就越来越少)。
- 进化心理学,如同宇宙大爆炸理论一般,提供了全新认知:心智就像一把瑞士军刀,不同的模块背后,全是生物的算法。
后记:理解这个观点有什么意义?
“心智是一把瑞士军刀”,这个观点隐喻还是不够精确, 因为心智模块是神经元网络, 每个模块的名称只代表其功能属性的描述。它是脑科学常讲的分区域功能(视觉、听觉、语言、欲望回路)等联动结果。
这个观点本身是一个模型, 本身也是一个刀片, 当我们建构元宇宙的技术世界时(AI beings)道德模型是,我们就需要这个刀片来在“浩瀚无边”的认知空间里切出一个向量坐标系来讨论,我们正在构建什么大系统, 任何这些小模块有哪些?站在科学巨人们的思想下, 每一个工程逻辑都是机遇科学模型的基础上, 认知的模块才可能反向构建上去,就像皮亚杰看待儿童认知发展那样。
这把刀片,本身虽然是无形,但是对应的“激活”情景出现, 它就能成为无往而不胜的利器, 切出元宇宙的各个层次来。 如果你还好奇这把刀背后有哪些刀片,是如何形成的?欢迎访问我们另一篇原创散文:人类智能的诞生。
注释:
- 《笛卡尔的错误》是神经学的扛鼎之作。 达马西奥成为了情感和理性研究的泰斗,这些发现冲击了所有社会学科,从人类学到社会学,从心理学到经济学。 达马西奥的发现是极端反柏拉图式的。盖奇式的病患们,因为大脑受损,从根上切断了理性的灵魂与身体中放荡的激情之间的联系。(柏拉图不知道,这一变化不是出于心脏和胃,而是出于大脑的情感区域。)柏拉图的灵魂马车比喻,曾引发了数千年的哲学探讨。今天理性和情感关系的争论,终于从哲学领域转移到了神经学和进化心理学等领域。
- 《头脑特工队》, 是体现了认知科学多个维度、集大成的科普动画片。 伟大的皮克斯团队,展现了梦的运作、潜意识和意识的关系、情感和理性、儿童和大脑发育、记忆和遗忘等多维度丰富内涵和观点集合。其中最特别的情绪主角,不是乐乐(Joy), 而是哀哀(Sadness),这就是很令人深思。
- 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 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到底要面对多么困难的适应性挑战? 深刻理解原始人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是关键—— 我在文章中梳理了人类700万年到最后走出非洲的重要节点,哪些隐秘时光留下了太多的秘密和线索。 用进化生物学的视角,解释了人和黑猩猩的真正的差异:
- 乔纳森·海特的《正义之心》。
- 史蒂芬·平克的《语言本能》是认知科学的必读,里面详细讨论了语言奇迹的一切。用周有光先生说法,鱼不知水。 普通人无法想象,没有语言的人类社会是什么样,也更无法想象语言的本质。
- 超参数。
- 强化学习。
- 解释器。
- 进化生物学大师,特里夫斯的《愚昧者的愚昧》
- 失配性疾病,是进化医学的一个术语。 现代很多疾病,都是生活方式的失配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