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或将率先进入AI being主导(赛博朋克式)的商业世界

中国或将率先进入AI being主导(赛博朋克式)的商业世界

未来早已到来,只是尚未平均分布。 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ited. —— William Gibson ,《神经漫游者》
 
先明晰两个概念,便于展开讨论:
  1. 赛博朋克是一个广义的说法,不只是《攻壳》动画片里把身体各个部位都机械化的科幻,而是人和自动化、智能机器的高度融合的世界。
  1. AI beings,是一些AI 专家流派认同的方向。 即AI 作为一种存在,开始有独立物种化可能, 被称之为AI beings。 例如, 广受二次元用户喜爱的, Vtubers,都是AI beings的短期形态。
 

一则科幻小故事:自动工厂

我热爱的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以下简称PKD), 不仅创造了《银翼杀手》这样的赛博朋克的经典世界,还有预言了《全面回忆》那样的现实和虚拟模糊化的必然趋势。 他的短篇作品《自动工厂》对于我们讨论近未来的商业这个大话题,会起到很好的启动效应。
《自动工厂》的AI 代理人爱丽丝,负责和人类对话, 她没有思想。B站解说版
《自动工厂》的AI 代理人爱丽丝,负责和人类对话, 她没有思想。B站解说版
 
自动工厂,描述了一种近未来的科幻世界。全球核战后,人类萎缩在若干的小聚集地上,整个世界却被一大批战前智能设计组装好的自动工厂所垄断和管理,所有的自然资源和所有的送货方式。这些工厂遵守旧世界的商业规矩,总是给人类送来各种大量用不到的物资,比如剃须刀,收音机等等,并且持之以恒占据着自然资源生产各种人造食品……当然,主人翁不同于大多数的顺从,开始和自动工厂的智能人谈判……
 
这个精彩设定在于, 人们完全不用担心和花力气思考消费品如何供应、制造、消费周期等各种基本属性。 在中国电商养大80后、90后以及00后们,一点都不难想象: 我们无需打开某宝、某东和某多,下单和选择的环节全部都智能化了,送货补货退货一切都是自动的,而且还保您满意……
 
相信大部分熟悉电商套路(利用认知心理学的锚定效应、顺势厌恶、攀比心等)一定会支持一个判断,这个趋势必然到来,快慢而已。这也回应了IMDB上,《自动工厂》在亚马逊Prime Video出品,却赢得了高分评价。
 
为什么自动工厂会是一个深远意义的隐喻呢?
 

三段式论证

  1. 算法到底能演化到什么程度?
  1. 每一次的行为和选择,到底多少先天,多少后天?
  1. 大数据能否还原出无数个AI beings?
超级工厂最大的阻碍会是什么? 消费理念、传统文化观念、对真人的依赖、市场和消费规模效应?还是AI和算法的升级速度?
AI专家们都很清楚, Tiktok和某宝那些”威力无穷“的算法,才是仅仅是 AI 真实能力的1%(都没有);就已经把普通消费者玩的团团转了, 它本身是一个这个时代最显性的问题之一。很多国家都意识需要上到法律层面,来保护隐私、抵制Facebook、Tiktok类超级App的数据滥用问题,这里背后有一个核心逻辑(大家心照不宣):
大数据可以不仅能还原你的偏好,还可以还原的人格
 

算法只是一个函数:关注你的某类行为

这个是算法和大数据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规模最大而反对声最小的地方在哪?
不是中国就是日本,反正不是韩国;印度还在快速崛起的路上,菲律宾和印尼更慢一些。
 
中国在互联网早期时代就紧跟了美国,走在了大部分欧洲的前列,然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全面突围, 诞生了以BAT、美团、小米、滴滴、拼多多、快手、Bilibili、米哈游心动网络等众多超大型科技公司,这些平台公司的焦虑从来不是平民的反抗和争议,而是其他的一两股力量而已。
原因很简单,我们这些集体主义思维的民族,具有极强的文化惯性,不会那么敏感于算法的“邪恶”,更关注大集体下的道德规范(反而更喜欢枪打出头鸟)。 个体主义式思维体系更喜欢反抗算法的淫威,基本没有露出的机会,朋友圈根本赖得转发你就是了。
 
我的科技圈朋友不少都亲身设计这种参数, 例如, K值中的转发率会是一个高权重参数、视频的完成率会是一个参数,但是没有一个人会真正考虑道德和文化相关的参数,因为互联网产品是粗暴的KPI导向的结果,系统最高指导原则,就是诱发用户不停的点击和更高的时长,这个法则是最高法则。这也是少量有识之士(前Google、Facebook算法工程师)今天站出来说,一定要巨头公开算法参数的原因。
 
今天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算法基本没有道德和文化指标,只有简单粗暴的KPI指标(观看数、时长、完成度)。到什么程度了呢?以下是B站陈睿的公开评价:
快手有社区,而抖音是更纯粹的工具。你刷的时候,平均十五秒,它是一种条件反射、肌肉记忆,跟嗑瓜子很像,它是人的一种本能。 这种本能经过机器学习的调校过后,它无限逼近你的欲望曲线。我觉得它是一个占领你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个产品。
 
陈睿说的不过是公开的行业秘密而已。
 
也许B站是一个弱算法、强调文化属性的平台,行业里可以嘲笑陈睿说你弄不来算法,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但是,这些说风凉话的聪明人,最终都是要自己的后代身上得到惩罚的, 他们太短视了、太功利了!这是整个大环境使然的……
 
成也萧何败萧何! 中国科技巨头的疯狂崛起是站在时代的红利(全球化、WTO为基础的贸易网络)和老百姓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穷坏了), 去除掉了所有文化包袱和遗产之上的崛起, 本来就没什么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更加被算法捏死了(非互联网从业者,建议观看Netflix的《智能陷阱》)。
 
当然,反过来说,在自动工厂这个概念下, 我们可以大概率判断, 中国人将率先拥抱全自动的电商送货。
东方的集体主义思维对自由意志没兴趣,配合算法的威力,自动化必将高歌猛进。

选择的困境:先天的力量正在碾压后天的文化

心理学曾经有一个主导的流派,叫做行为主义。 在巴普洛夫的基础上,华生和斯金纳用铁一般的实验数据证明了, 他们可以操控一切行为(他们的运气在于使用主要是老鼠和鸽子)。行为主义用数据和神奇的结果(鸽子🕊会打乒乓和跳舞)统治了大半个世界, 今天的游戏界的制作人们都会去研究它们的理论,让游戏更具有可重复性,更上瘾。
斯金纳箱(Skinner box)是心理学实验装置。行为主义者斯金纳1938年发明,并于动物操作条件作用实验。其基本结构:在箱壁的一边有一个可供按压的杠杆(大都是一块金属板),在杠杆旁边有一个承受食物的小盒紧靠着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释放器,其中贮有颗粒形食物。动物在箱内按一下杠杆,即有一粒食物从小孔口落入小盒内,动物可取食。一只白鼠禁食24小时后被放入箱内,开始它在箱内探索,偶尔按压了杠杆,获得食丸。白鼠开始可能并没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复后,就形成了压杆取食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箱(Skinner box)是心理学实验装置。行为主义者斯金纳1938年发明,并于动物操作条件作用实验。其基本结构:在箱壁的一边有一个可供按压的杠杆(大都是一块金属板),在杠杆旁边有一个承受食物的小盒紧靠着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释放器,其中贮有颗粒形食物。动物在箱内按一下杠杆,即有一粒食物从小孔口落入小盒内,动物可取食。一只白鼠禁食24小时后被放入箱内,开始它在箱内探索,偶尔按压了杠杆,获得食丸。白鼠开始可能并没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复后,就形成了压杆取食的条件反射。
 
中国游戏界在过去十年发展完全改变了让西方世界大跌眼镜,就像深圳这座城市一样拔地而起, 这不符合很多文化属性事物的发展规律, 太快的生长没有根基,接不住水流的营养。但是,中国手游确实伙同国产手机品牌,一起冲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
 
手机游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一种新生态,触屏操作而非手柄远程操作,随时随地,以及碎片化。这些传统游戏厂商无法适应的变化, 新用户竟然不选择沉浸感、打击感、互动性如同好莱坞大制作级别的3A作品,一开始让他们匪夷所思。
 
后来, 传统游戏厂商,再回到行为主义那里,好好反思了下, 发现「操作性反射」控制老鼠和鸽子的一条核心定律,就是用好随机的心理机制。 整个手机,完全就是超级斯金纳箱,另外,加上PVP这种博弈,手游甚至具备了某种「无限游戏」的可能性。
曾经游戏行业以3A为代表艺术品独领风骚,现在都游戏大作的领头羊,开始十分焦虑了,对中国厂商不仅刮目相看,而且开始跪舔:任天堂之于腾讯、暴雪之于网易、索尼之于米哈游……
 
需要声明的是,我绝不批判游戏这个媒介和技术。相反我是游戏作为一种新艺术的捍卫者( 视游戏为第九艺术的原因很简单,见陈星汉的观点,互动是一件乐器),同时,我作为儿童教育产品创始人,吸收游戏化设计的精华,识别其糟粕。 知识对于游戏这个媒介来说, 它非常考验设计者,也非常考验用户的选择的能力。
 
中国手游过去十年的疯狂生长,已经比再之前端游、页游不知道高明到了多少倍,从文化品质上说,也是指数级的成长和提升。 所以,二次元游戏曾经是个小众的品类,今天竟然都成了元宇宙的主体;这个文化渗透的速度太令人惊叹了……
 
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文化领域竞争太不充分了, 下沉地区的需求太旺盛了, 闸门打开后, 短视频和手游就直接爆炸了。 而且, 因为没有预设和经验上的阻碍, 那么就是怎么爽怎么来。 整个过程,像极了老鼠操作摇杆🎮。
 
老鼠的选择,是最大化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加扎尼加和团队进行了充分的神经学研究:
我们采用了一个经典实验心理学游戏,名为“概率猜测实验”。受试者猜测接下来会出现哪一种事件:是直线上方的灯闪烁,还是下方的灯闪烁?实验人员可以操纵灯,让80%的时候是直线上方的灯闪,20%的时候是下方的灯闪。事实证明,老鼠比人更擅长玩这个游戏。除了人类之外的动物,往往会追求最大化,也就是说,它们总是选择过去出现频率最高的选项。老鼠会迅速计算出上方的灯闪烁的次数多,故此永远只选上方的灯。这样一来,80%的时候它们都能得到奖励。 鸽子同样追求最大化。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也追求最大化。4岁以下的孩子追求最大化。⁵ 但之后就出现了奇怪的事情:4岁以上的人类,会采用一种不同的策略,名为“频率匹配”,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会在猜测时匹配过往事件的概率。他们80%的时候猜直线上方的灯闪,20%的时候猜下方的灯闪。这一策略的问题在于,由于灯闪的顺序是完全随机的,它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就算你告诉受试者,灯光的闪烁是随机模式,他们仍然会尝试琢磨一套系统出来。平均而言,在上述情况中,他们只有67%的时候能猜对答案。我们想出了一种办法,把这个游戏分别展现给左右半脑,发现右半脑是追求最大化的⁶,它和老鼠、鸽子、4岁以下的孩子一样;而左半脑则追求频率匹配。它尝试寻找系统;它总是想着为灯光闪烁的频率寻找理由,并创造一套能够对其进行解释的理论。
 
上面实验的突破之处在于, 正常情况人的选择会低于老鼠的「最大化」,因为过往的经验和后天文化的影响, 但是中国手游用户们,并没有这种约束和限制, 他们可能从来没看过好莱坞电影和美剧,更没有客厅和书房里大电视可以打游戏, 他们就是一台千元安卓机开始了冒险之旅。
 
整个过程没有预先的文化影响,极致的追求「最大化」。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启示,它部分解释了中国手游界的崛起。
 
正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大胆的宣言一样,「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那些没有经历过互联网洗礼的华夏大地上, 这句话慷锵有力,掷地有声!不过,最好的证明在短视频和手游世界。

道德和文化也可以是一种参数:AI beings 正在觉醒

PKD 的故事之所以另人震撼,其中一个原因是, 它们都是50年前写的,其预言了人类和机器的生存关系,其深远的哲学思考,早已渗透到我们今天的日常“对话”。
 
 
AI beings的场景可太多了不是吗?
  • 你喜欢用过京东医生👩‍⚕️吗? 他用一些表流程和专业术语和你一来一回?你如何确定对方是某上海资深主任医师还是一个AI?
  • 你对着计算机(英伟达小绿人)大声说道, 请绘画出一副包含彩虹🌈和海平面的画面? 请画出有胡子的Elon Musk……一句一句下去,你发现小绿人正在画图,它是跟着你的语言和想象,一步一步正在原创绘图。
  • 再或者进入游戏「我的世界」,找到其中某作品的NPC,你不断聊天,聊着聊着,你会思考的对面是创作者本人,还是他生成的一个虚拟人?
  • 场景多到不行,因为我们都是社交动物。医疗、教育、游戏,谁不需要人陪,当我们微信和Facebook的聊天对象突然增加一大批“随时为我所用”的朋友时,谁不欣喜万分?
 
PKD的科幻寓言通常是悲观的, 他展现的未来世界里, 人性都在逐渐被机器取代,都在慢慢消逝;就像我们今天已经看到那样: 儿童很早在短视频文化下成长(请搜索一下抖音在下沉地区的儿童使用时长),没有的书架和阅读边界的限制, 她们还小学阶段就在网络上出口成脏(这是我做儿童社区产品的一手观察)。童年这个概念正在消逝……
 
人性也不乐观,消费主义盛行, 自由意志被算法磨灭。就像《人类简史》的赫拉里焦虑和疾呼的那样,
如果说第一次认知革命是因为智人的DNA起了一点小变化,让人类拥有虚构的能力,创造了宗教、国家、企业等概念,使其成为地球的统治者;那么未来,算法和生物技术将带来人类的第二次认知革命,完成从智人的物种进化。 真正具有颠覆性的是,很快,一些企业和政府就能侵入你的深刻和大脑了。
恭喜你,你现在是可以被侵入的动物(hackbale animal)了。因为机器比你更懂「你」,父母没有算法理解孩子,爱人们没有算法理解彼此的内心。对于大数据来说,算法如同黑客技术一般,通过DNA的数据和消费行为数据可以快速黑掉你,但表面上,却不断给任何你以为想要的东西(这就是自动工厂)。
唯一麻烦的是我们原有的文化影响和自由意志,只要后者没有足够的抵制力,有效性一定大于游戏和VR等技术带来N倍。 这和中国领先全世界有什么关系吗?如果你仔细想想,当今的科技巨头如何快速崛起,你应该就意识到,它指向了一条简明的经济学定理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商人。
 
只有在算法抵抗力最弱, 消费者最大化追求快感的地方,那里的赛博朋克式的市场才能崛起。 这个崛起速度,取决规模、道德文化和用户每一次点击的平均响应时间。
在一个信仰薄弱的土地,娱乐至上的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大胆的宣布,中国一定有机会领先全世界成为最为AI主导的新商业世界。
 
目前最好的情感聊天机器人,可以应用在任何元宇宙(例如游戏的NPC)
目前最好的情感聊天机器人,可以应用在任何元宇宙(例如游戏的NPC
但是历史的前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的多。 古有卢德运动,今有AI觉醒。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坚持我们是否希望保有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是否不愿意被机器替代,是否乐于和AI beings共存?
 
问题来了, 在一个元宇宙的世界,从技术层面来说,AI beings 到底是如何构建的, 请听下回分解……
 
《智能的本质:人类智能如何诞生》
 

下一站: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