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些现象,你是如何理解的?
- JK 制服是如何走出亚文化圈的?
- 婴儿为什么会天生具有学习力(AI为何难以做到)
- 视频时代,人们会喜欢看视频,而非通过阅读进行学习。
- 商业领域,企业主们也疯狂抄袭来把市场变成红海,那么AI beings 的竞争会走向何处?
文化,会实现自组织传播吗?
首先,我们能解释 鸟儿为什么要唱歌?

伟大生物学家道金斯的定义文化的觅母时,把它和基因对比: 它代表一种信息结构同DNA一般具有自我传播的属性。 (对基因来说,复制出错再所难免;而对文化来说,觅母会自动复制和传播,一旦出错会引发文化的演化。传播过程的失真和出错,就会带来文化发生了突变。例如,外来词汇)
生物学家的重大发现,觅母最初来自对鸟类的观察。
以下引自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关于觅母的起源故事之一,
新西兰附近一些海岛上栖息着一种叫黑背鸥的鸟。它们善于歌唱。在詹金斯(P.F.Jenkins)进行工作的那个岛上,这些鸟经常唱的歌包括大约9支曲调完全不同的歌曲。
任何一只雄鸟只会唱这些歌曲中的一支或少数几支。这些雄鸟可以按鸟语的不同被分为几个群体。譬如说,由8只相互毗邻的雄鸟组成的一个群体,它们唱的是一首可以称为CC调的特殊歌曲。其他鸟语群体的鸟唱的是不同的歌曲。有时一个鸟语群体的成员都会唱的歌曲不止一首。
詹金斯对父子两代所唱的歌曲进行了比较之后,发现歌的曲式是不遗传的。年轻的雄鸟往往能够通过模仿将邻近地盘的小鸟的歌曲学过来。这种情况和我们人类学习语言一样,詹金斯在那儿的大部分时间里,岛上的歌曲有固定的几首,它们构成一个“歌库”(song pool)。每一只年轻的雄鸟都可以从这个歌库里选用一两首作为自己演唱的歌曲。詹金斯有时碰巧很走运,他目睹耳闻过这些小鸟是如何“发明”一首新歌的,这种新歌是由于它们模仿老歌时的差错而形成的。
詹金斯有时碰巧很走运,他目睹耳闻过这些小鸟是如何“发明”一首新歌的,这种新歌是由于它们模仿老歌时的差错而形成的。他写道:“我通过观察发现,新歌的产生是由于音调高低的改变、音调的重复、一些音调的省略以及其他歌曲的一些片断的组合等各种原因……新曲调的歌是突然出现的,它在几年之内可以稳定不变。”
「詹金斯有时碰巧很走运,他目睹耳闻过这些小鸟是如何“发明”一首新歌的,这种新歌是由于它们模仿老歌时的差错而形成的。他写道:“我通过观察发现,新歌的产生是由于音调高低的改变、音调的重复、一些音调的省略以及其他歌曲的一些片断的组合等各种原因……新曲调的歌是突然出现的,它在几年之内可以稳定不变。而且,若干例子表明,这种新曲调的歌可以准确无误地传给新一代的歌手,从而形成唱相同歌曲的显明一致的新群体。”詹金斯把这种新歌的起源称做“文化突变”(cultural mutations)。」
进化的过程来自一代又一代基因的自我复制,而突变来自复制时的出错。文化演化自传播过程,可以理解为信息自我复制的过程,而这个复制载体就是觅母。
有一个生物学概念对于讨论社会组织和群体,非常有帮助。 即觅母Meme, 简单来说,emoji和表情包、网络用语都是Meme;文化的最小单位,笑话、概念、技术都是觅母。
今天的传统习俗作为觅母的力量,已经没有互联网和虚拟世界的那么强悍了。 不信的, 我选几个词,你们感受一下:ABO、语C、JK制服、三坑文化、加buff、组队开黑……
觅母承载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最小单位,而模仿让它有了自我传播的强烈倾向。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表征成了各式各样的形态:表情包、斗图、游戏直播等等。 所有旧时代的人们必须要被迫承认和面对的是,游戏为什么会成为今天年轻人的主流生活方式?
游戏与科学
鸟类和黑猩猩,以及人类, 是为数不多会进行自主模仿的物种,这是一个几十年来演化认知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重大发现²。
对于鸟类来说, 模仿一首歌曲能够获得巨大的生存好处,这是可以想象的;放到人类社会呢?
今天是元宇宙的时代,没有年轻人不玩游戏。当他们在遇到「强敌」和特别难的Boss时,打了N次或N个小时也没办法通过时,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黑魂类和银河恶魔城类游戏玩家,笑而不语😁)
他们会选择,看视频!玩家自己也会戏称说,去「抄作业」算了,太难了! 当你看主播或其他朋友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骤以及每一种策略的不同时,年轻人一下就掌握到了精髓和闯关通过的认知力。
这个过程就是模仿,就和鸟类学习歌唱,并没有本质差异。 对不对? 通过别人的尝试和经验来减少试错成本,这就是文化最原始的意义。
相比AI beings, 人类心智天生就有一种神奇的能力
想要反思和深入理解一个事物,我们常常需要借助不同的视角来对比。例如,重新看待我们人类自身的能力和天性,我们如果持续观察动物、机器人或者假想的外星人都是不错的方式。
如何建构具有学习型能力的机器人,来自麻省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专家 Rodney Brooks一生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变革(特别是人性化的设计变革),会让你令人耳目一新

Brooks 教授为什么提出这样新颖的机器人设计理念?他可能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启发, 我们看看哈佛大学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是如下阐述的:
人类独有的模仿能力如何难以被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研究专家罗德尼·布鲁克斯( Rod Brooks)希望能够制造出具有模伤学习能力的机器人,但是当他想运用计算机科学中比较常见的学习技巧时,很快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
机器人观察到一个人正在打开璃,这个人走近机器人,将瓶子放在机器人旁边的桌子上。他(人)将两只手放在一起反复摩擦着,然后将瓶盖从瓶子上面取下来。他一只手握紧瓶于,另一只手握着盖子,然后开始沿逆时针方向旋松盖子。当他打开瓶于时,停下来擦了一下自己的额头,然后瞥了一眼机器人,看它正在做什么。接下来,他继续开瓶盖。机器人试图去模仿这一动作。但哪些重要的动作是需要模仿的(比如,逆时针旋转盖子),哪些又是不需要模仿的(比如,擦一下自己的额头)………机器人如何才能对它从这次经历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概。开将其运用到其他构似的情境中呢?
答案就在于:必须使机器人具备洞察被模仿者心理的能力,这样它才能够推断出人的活动目标,并判断出人是通过哪些行为表现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认知心理学家称这种能力为直觉心理学、大众心理学或者是心智理论(“理论”在这里是指被人、动物或机器人所默认的观念,而非科学家们持有的外显观念)而目前已开发出来的机器人还远远不具备上述能力。
人们还发现,黑猩猩的头脑也很难推断他人的目标。心理学家劳拉·佩蒂托( Laura Petitt)对一只名为宁姆·斯基( Nim Chimpsky)的雄性黑呈猩进行了符号语言调练,并与它在大学公寓里共同生活了一年。起初,宁姆看上去仿佛在模仿”她洗盘子,但实质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宁姆用洗碗布擦洗盘子之后盘子未必会比之前更为干净。如果给它一个并不脏的盘子,宁姆仍旧会按照洗脏盘子的方式来“刷洗”。宁姆并没有掌握“刷洗”的概念,即使用液体让某种物品变得干净。它只是在模仿佩托擦洗的动作,同时也很喜欢手上沾着热水的感觉。许多实验室实验均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虽然黑猩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都喜欢模仿(即“见样学样”)。但它们模仿人类行为的能力(即复制他人的意图面不是执行他人动作的能力)并不成熟,因为它们的直觉心理学不够成熟。
以上引自《白板》
如何让机器更像人那样感知他人的意图,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但是Brooks 用这样视角,「偷梁换柱」的放到了机器人操作者的视野下, 这个问题就稍微转换和简化了。毕竟今天的机器人和AI的个体学习能力,相比人类婴儿来说,还远远不及。
婴儿,是最神奇的、天生的学习者
人类不只会模仿策略、行为习惯,还会无意识地模仿面部表情、姿势、语调、口音,甚至是讲话的节奏和用词等。而面部表情是人类语言最原始的表现,婴儿刚出生没多久就会模仿,这些神奇的行为意味这什么?
婴儿首先会模仿动作和面部表情。对于生存来说,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学习主要是两个方面:靠近有益的,避免有害的。
婴儿模仿动作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获取食物,而模仿面部表情,则能更好影响喂食者(通常是父母),让他们开心。
然后,婴儿模仿和情绪。
如果你进过放满婴儿🚼的房间,以下这个情境 不陌生:
一个婴儿开始哭泣,然后,陆陆续续,陆陆续续,整个房间的婴儿都开始
建立社交连接是人的天性,婴儿通过模仿不仅获取安全和养育,还具有了语言能力出现前 (3岁之前语言相关的脑神经并没有发育完善)的沟通可能。
所以,和大多动物的区别之一是,婴儿们还会自主模仿,
婴儿的自主模仿, 大多数是无意识行为,但确实主动进行模仿的。
无意识和主动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被引发的是神经模块的自动化程序, 后者是主动启动一些大脑认知能力。
游戏与科学
神经科学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快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为什么婴儿采取模仿策略,以及游戏玩家更喜欢看视频方式来学习。
它叫神经可塑性。 大脑由神经元组成,突触之间的连接可以不断被学习所改变,经过几十亿年的自然选择过程,我们灵长类、鸟类和鲸鱼等物种的大脑中形成各种模块化的处理能力,有些模块非常擅长处理语言,有些模块擅长处理动作灵活性,有些模块感知时间和节奏,有些则处理记忆力……。这样的模块,数以千计,它们自动化运行,时时刻刻,但是我们经常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⁴
简而言之, 神经可塑性,让我们不费劲直接用身体自动化的能力,去学习和磨炼新的策略。
这些新策略运用在游戏Boss战中,一旦有效, 我们的大脑又会正反馈回来强烈的愉悦感,大量的多巴胺的释放等。
所以,模仿这种学习策略, 是不依赖过多意识参与的自动化过程,它直接唤醒我们大脑,一点都不「费力」。不仅游戏如此,很多入门级领域新手,都会很自然选择视频这种媒介来学习:神经特异性让我们的学习,不费劲!
我还补充分享一个不得了的科学事实,鸟类不仅可以模仿同群体的策略,例如使用工具喝水,而且会共情(情绪上的模仿)于它们的同伴死亡, 会采取某种哀悼仪式,这些都是模仿的力量,觅母在个体与群体之间不断传播。
模仿, 能否成为AI Beings的法宝?
从宏观上,我们讨论文化如何传播;和微观上,我们思考人类是如何通过模仿而学习是非常相通的一件事。
就像我们使用在线视频网站, 特别是Youtube时,我们知道这里充满了知识的传播。
某些心理事件,如发明创造、矫饰物以及以何种方式与某种类型的人打交道的决策等,是如何转化成一种社会文化现实的(如一种传统、一种习俗、一种精神气质或一种生活方式)?
依据认知人类学家丹·斯佩贝尔( Dan Sperber)的看法,我们应该将文化理解成像流行病一样蔓延的心理表征:观念以及实践活动在人群之中的传播。当前有许多科学家运用流行病学(疾病是如何传播的)或者种群生物学(基因和有机体是如何蔓延开的)的数学工具来模拟文化的进化过程。他们的研究表明,人们乐于接受来自他人的创新,这一倾向性会产生一系列结果而我们往往会使用诸如流行病、野火、雪球和引爆点这样的隐喻来理解这些结果如此一来,个体心理便转化成了一种集体文化。
土豆网曾努力想要成为Youtube(请相信我们当初在产品结构上多么疯狂模仿), 但15年后B站看起来更接近;背后有很多商业原因,但是更大的区别是,东西方文化的背景差异和技术年代的差异。
二次元是元宇宙的原始形态,而从文化传播来看, 游戏和学习本来就没有那么界限分明。AI beings 想要突破人性,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会婴儿的
后记,
这篇散文的重点是讨论模仿对于人类认知和文化意义。然而商业世界,每个机构就像一个超个体,也存在大量的模仿,也就是《从零到一》这个创业指南的底层逻辑。在动荡不安的后疫情时代,不小心就出现的黑天鹅会让这种商业模仿付出巨大代价就不足为奇了。
模仿的意义 脚注和引用
Exponent
Name
Content
Type
U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