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卡斯特罗诺瓦在《虚拟世界的出埃及记》里指出,我们已经展开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迁移。人类正从真实世界往虚拟世界移动。虽然身体永远在这个地球上游荡,但是人类的注意力已经逐渐“出走”到虚拟世界。 ——歌德夏 《讲故事的动物》
核心观点如下
- 进入虚拟世界,你也需要一本护照。
- 护照不仅仅对应国界, 也象征人的社会属性。从JK和三坑文化,我们会重新理解元宇宙护照的意义。
- 我将说明,社会复杂性是理解元宇宙通行证的思维模型。
序:Roblox所说的元宇宙第一要素
Roblox公司上市后,把元宇宙概念变成了某种行业共识,意义非凡。
社会实在是一个社会学和哲学的术语¹,代表一个概念、理念一旦变成了大众共识,它就真的如真实物质一般存在,例如金钱、灵魂等。Meterverse 开始统一了VR/AR 、游戏、虚拟社交以及各种产业上游,俨然成为全新的生态。当然就是一个新的社会实在了。
Roblox的CEO Dave Baszucki说他想要居住在元宇宙里,那是一个我们可以工作、玩耍和娱乐的线上空间。他对元宇宙的梦想由来已久, 那是一个拥有大量互联虚拟世界的宇宙,就像是《Snow Crash》和《玩家一号》小说里所描绘的那样。
Dave 认为元宇宙的第一要素, 就是身份(Identity)。为什么? 如何深刻理解这点对于Z世代之后年轻人的意义?
游戏通行证:我玩故我在
ID 对于人的标识价值是什么?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向X、Y、Z世代分别提问, “你最重要的ID有什么?” Z世代很可能会直接硬朗地告诉你, 我的ID(在线账号)们对我超级重要, 因为花了的钱💰都在里面了,还有朋友关系网呢。
技术的进步的太快,我们已经忘记了到底进入虚拟世界的成本和限制条件到底有哪些,以及这些限制条件是如何逐渐”消失“的? 技术民主化:从任天堂到Virgin , 枯萎技术的水平思考
请允许我废话几句游戏产业史,花两分钟回顾下从任天堂、索尼、Xbox三大开创平台到今天的云游戏,都经历过怎样的游戏世界通行证。

- 从8bit的街机时代开始,那时的通行证有两个:进入街机房的许可和游戏代币。我们这些80后,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忘怀有关童年的怀旧故事。共通之处是,我们对游戏币,保有微妙的情感羁绊。(吃豆人,在1980年美国产生了10亿美金的收入)
- 发展到了90年代初, 以电视普及为基础的,任天堂所代表的主机市场在亚洲也觉醒了, 中国大陆虽然没有国行,但是你不愁买不到游戏机,实在太热门了。 (稍微有点条件的家长,都会和小孩谈判,如果你成绩达到XXX,就能拥有一台……)
- 任天堂的掌机诞生……设备价格和从属关系,发生了逆转。 便携性带来了产业上游的升级,至少日本和少数西方的CP开始崛起。索尼和微软的入局,看起来狂热的竞争,将游戏人群数量推上了新台阶。
- 90年代PC的大众化普及, 摩尔定律和规模效应一起推着降低硬件成本。 Doom、魔兽世界、星级争霸、反恐精英(Valve的成名作),以社交游戏的新模式引发游戏产业爆发。对于用户来说,你就是需要一台好配置的能联网电脑。(这是互联网1.0的年代,中国大学的校园网,让这些网络游戏风靡起来,然后是网吧)
- 任天堂、索尼、微软所代表主机产业在过去40年各种天才级创作人和团队开拓和积累下, 虚拟世界已经强大到令人无法抗拒了。(主机游戏界最顶峰的数十款顶尖作品, 已经堪比电影, 第9艺术的地位毋庸置疑)再加上,任天堂因其独特的设计和其影响力, 使得大量儿童和女性、老年人也都卷入进来。
- 与此同时, 网络游戏有了持续的创新, 英雄联盟、MineCraft、Roblox、宝可梦所代表的社交类游戏也开始席卷更多的年轻人。
- 移动设备普及后的2020年,直接导致整个游戏产业年营收达到1650亿美金。 (比40年前提升了2.8倍。客观看,游戏产业上游的层次丰富性还不及好莱坞,但是因为技术杠杆力实在太惊人了,市场规模和增长势头已经倒逼好莱坞开始喘不过气了)
- 2020年之后, 云计算(云游戏)、5G、AI等新技术持续登场…… 通行证的门槛,越来越低。
当我们讨论游戏的通行证这个主题时,可以从简短的游戏产业史得到启示呢? 暂时抛开技术的民主化(设备不再是门槛)本质, 我们可以明确一个基本的共通点:
如果你想要进入一个虚拟世界, 你需要一张通行证。可以是一枚代币,一盒卡带,或者一串数字兑换码,以及一个基于互联网体系的账号。 一旦拥有了这张通行证, 你会获得全新的身份开始冒险。
这个虚拟身份比真实社会里的要简单纯粹的多, 它不要求承担原有的、物理世界的社会责任,你不再是女儿、儿子这样辈分,也不再是中小学生、未成年这样被管理单位,甚至不再是某种性别、某个组织(教会)约束的一员、原有的阶层全部被打破。对于所有没有经济独立,没有太多选择权力的群体,这无疑是极大的解放。
如果你对西方文化青少年成长也有丰富体验,一定会感触更深一些, 对她们来说, 个人主义是一种天生的权利, 自由意志从小就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被鼓励和支持。 但是, 集体主义下的东方青少年,难道没有不应该有更强的冲动吗? 这点以后还会深度展开。

简单的说, 游戏世界的通行证无非三股力量的博弈,
- 真实社会的角色褪去(虚拟世界的可信度)
- 技术民主化
- 内容的多样性,即新物种分工细化
一边是推力(现实的复杂和无力),一边是拉力(更多的有趣和可控),对于年轻人来说, 到底怎样的趋势呢?
而元宇宙就是在朝着帮助年轻人获得是一种无限游戏(相对于单一玩法,有边界的游戏)的通行证。
独特的东方:JK 制服文化的崛起
一个人的身份被定义为一个人的自我建构的整体,其中一个人在当下自我诠释的方式, 表达了一个人如何像过去那样自我诠释与一个人如何渴望未来自我的模样之间的连续性。 ——Peter Weinreich 维基百科
👆这个来自社会心理学者魏因赖希的定义,略有些学术,但侧重诠释了身份(identity)对于人内在心理动机和社会性的重要部分。
在二次元文化走出小众的当下, 不少人猛然发现, 年轻女孩们早已如痴迷与JK制服,(其与Lolita、汉服一并被称为三坑文化)的时尚热潮?

随着淘宝上的三坑文化崛起,二次元游戏厂商们(腾讯和米哈游)都直接投资了一些国产新服装品牌²。 JK 制服²这种小众文化似乎爆发式流行起来,她们根本的诉求是什么? 元宇宙的行业研究者、投资人和产品经理,都追问这个命题。
只是因为审美吗? 而广泛意义的女性的换装和追求美,到底是在追求什么?
请看下图(点击展开),维多利亚的时尚和身份。
紧身胸衣在今天代表着对女性的迫害,但对于维多利亚时代则是贵族和地位的象征(材质自然也是炫耀的一部分),它代表典型的身份和社交货币。
说起社交货币, 我们再回到JK制服的文化土壤上理解。 最早日式水手服都是西式制服, 承载在划分社会身份明确意义。 但经历了日式动漫文化, Kawaii以及强烈次元审美带来新的内涵,即二次元IP的力量。 这些IP通常极具人格魅力,有拥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度,所以Cosplay 之风盛行。
她们发生了一些层次上的变化:
- 她们一边与现实世界身份做对抗,一边主动选择模仿一些虚拟身份(Cos的日常化)。
- 这些虚拟身份, 经过海量的IP 拥有了无穷的人格魅力, 一旦我穿上JK,也内心充满了勇气:我Cos,故我在。
- 而这种新身份还带来了更额外的、巨大的社交回报:圈子的认同。

简而言之, JK为她们创造了新的次元身份,一张通行证(让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高度统一的新Avatar)。
JK制服、汉服和Lolita 表面上是服装产业的, 但从文化属性来说, 它们具有时尚业最基础的属性。
知名的经济学和生物学家马特·里德利³在其第一本科普大作《红色皇后》中写道,
进化论者和艺术史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时尚的一切都与身份相关。 ——Matt Ridley
时尚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具有自我传播的特性,特别是那些满足自我和社会共同需求的那些。人天生爱模仿, 爱社交,爱幻象,这些都为年轻人提供了
一把进入新次元的钥匙:JK 制服。
如果AI 全面通过了图灵测试,她们在元宇宙会做什么?
好了, 上面的思考、观点和视角,都是后见之明。 不妨作为思维的脚手架,让我们往未来前迈出一小步:
AI一旦真正突破了图灵测试,人类会和AI将如何相处?至少在元宇宙中。

计算科学小史
在深入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中文房间这些AI概念前, 让我们快速回顾一下, 最经典也是最具深远影响力的一篇科学论文,来自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在1950年发表的《计算机器与智能》。这篇论文的意义深远, 首次定义了什么是智能,并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即”模仿游戏“,来验证机器可以被认为拥有了思考的能力)。
在他的图灵测试中,有两名被试——一台计算机和一个人,每名被试都被一个裁判员(人类)单独询问以试图判断哪个是人类、哪个是计算机。裁判员与两名被试被物理隔开,故他无法依靠视觉或听觉线索做出判断,只能靠打字交流。
图灵没有具体指定人类参赛者和裁判的选择标准,也没有规定测试应该持续多长时间,或者什么样的对话主题是被允许探讨的。然而,他确实做出了一个异常具体的预测:“我相信,在大约50年内,程序控制的计算机有可能会在图灵测试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以至于一个普通水平的裁判员在经过5分钟的询问后做出正确判断的概率不会超过70%。” 换句话说,在5分钟内,普通裁判做出误判的概率将达到30%。
图灵关于机器成为人的预言,惊人的准确性。
2014年英国皇家学会举办了一场图灵测试比赛,参与者包括5个计算机程序、30名人类参赛者和30名来自不同年龄和行业的人类裁判,其中既有计算机专家也有普通大众,有以英语为母语和以非英语为母语的人。每位裁判进行多轮以5分钟为时限的对话,在对话中,裁判通过打字同时与一对选手,即一名人类选手和一名机器选手进行交谈,之后裁判必须猜出他(它)是谁。一个由一群俄罗斯和乌克兰程序员创建的名为“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的聊天机器人骗过了10名(占比33.3%)裁判,最终赢得了比赛。比赛的组织者按照图灵“5分钟内、有超过30%的人误判”的标准,迅速向媒体报道:图灵测试终于被通过了⁴。
无论当下AI专家或者认知科学家们如何看到这个重大新闻, 它的意义可能都被低估了( 就像AlphaGo 打败人类棋手被严重高估了,所以,一些科技界人士很容易想相信所谓的奇点理论。)
鱼不知水, 经过几十年的火箭式发展,NLP的飞速发展(特别是GPT的神奇能力)让人们都有点忘记了人类语言能力的神奇所在了。但是, 我们真正靠AI突破人类语言和思考能力,距离可能还有点远……
回到我们元宇宙的思想实验吧,当我们在充满了avatar、VR和虚拟次元里,遇见了一些突破图灵测试的元宇宙居民时,你会有什么反应?

和TA聊天,问候各种天气和这个世界的一些新鲜事
试着和TA找到一些共同兴趣,看看能不能交朋友
询问TA的技能或职业,也许大家一起组个队,做嗲
或者看看TA的虚拟小店,有什么虚拟商品可以交易
如果TA相互讲些故事,真得挺聊得来,不妨成为元宇宙的朋友
相信如果AI足够聪明, 足够Social,足够有情商,我们很多就会全选。就算不小心,我们知道他们是AI beings (这个词对于科技界可不是新鲜词儿, AI正在全力人格化 ,微软小冰已经诞生好几年了),我们也没什么界外的,至少年轻人不会觉得, 她们有什么不能交往的。
人工智能领域的超级专家 斯图尔特·罗素⁵对于什么智能体有了全新的观点, 相信对所有人都有启发:
粗略地讲,如果一个实体是智能的,它就会根据它的感知来做事情,而它所做的事情是为了满足它的需求。我们可以用一种很自然的方式来理解它的含义:“智能”意味着以一种可以预期的方式来实现一个人的目标的能力。
罗素教授观点精彩之处在于,从演化生物学视角去重新看待AI,特别是基于感知、需求和行动, 这三点在底层来反观什么智能体。
继续我们的思想实验, 在技术高速发展(游戏所显性化的)和文化(Cosplay所代表的)的元宇宙里。我们可能很快会意识到AI beings会大量出现元宇宙中。
她们通过虚拟世界的数值来感知你的表情、行动和语言,它们可能会赋予虚拟身份, 因而产生了自然的需求(是的,它可能对性和甜甜圈兴趣不大),她们还通过外显的Avatar产生行动。 AI 和用户们,将共建虚拟次元的一草一木,不仅是我的Craft和创作, 而是我和AI朋友们协同合作的各种创作和娱乐了。
换句话说, AI 拥有了一种实在(reality)的身份,自然也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至少在元宇宙中。
我们无法过分预言AI beings会怎么样的杰出能力, 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方式想象, 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会如何与AI 共处。 就像我们在过去40年看到的, 技术具有民主化本质和惊人的杠杆力, 出版、摄影、电视电影、广播曾经都是精英化的, 当下都去中心化和平民化:
Youtube 已经比所有美国的电视台都具有影响力, B站(在Z世代心中)比所有传统电视台有意义,Twitter 成为所有人发声的地方,微信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就曾经复杂的游戏软件,都由小学生们(Roblox的用户群主体)构建的。
一切都是用户驱动的,用户创造的。 如果带上AI beings的伙伴呢? 元宇宙会达到何等情境呢?

